什么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4位哈佛“學霸”調(diào)研各國教育?
來源:好上學 ??時間:2024-03-17
自古以來,“學習”一直都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究竟什么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如何才能獲得最有效的學習成果?這些問題,始終牽動起無數(shù)學生和家長的心。這些迷思也時常在四位哈佛大學高材生的腦海中盤旋。
身為世界頂尖學府的“學霸”,他們決心要揭開那層遮蓋已久的面紗,去一探各國各地學習文化與氛圍的究竟。他們將這個曼妙而有趣的探索旅程制作成了一部五集系列紀錄片《Homo Academicus(學習的人)》。
走過中國、韓國、印度、美國、法國、以色列……他們親身探知了不同國度、不同文化的人們是怎樣學習、為什么學習以及彼此之間的差異。而隨著探索之旅的不斷深入,關(guān)于“最好的學習”的定義,也在心底逐漸清晰。
來源 | 精英說 (ID:elitestalk)
韓國:哈佛學生不會做的高二數(shù)學題
在紀錄片四人制作小組中,有一半都是擁有韓國血統(tǒng)的成員——二代美籍韓裔斯科特以及生于韓國、后被美國猶太人家庭領(lǐng)養(yǎng)的莉蓮。
由于這層特殊的親緣關(guān)系,受到一絲“尋根”情愫的影響,制作小組一開始就把目光投向了那個遙遠的東方國度——韓國,第一站就來到了韓國一個著名的“不夜城”——大峙洞補習街。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同樣作為東亞學生的代表,韓國學子的勤奮程度絲毫不輸于日本與中國。而當四個從小就在美國文化熏陶下長大的哈佛學霸親眼看到“補習街”的壯觀,他們被震撼得久久說不出話來。
在漆黑的夜色中,閃耀著熒光的不是餐館也不是夜店,而是鱗次櫛比的補習班。它們敞開懷抱,迎接著那些剛剛從學校放學的孩子,繼續(xù)給他們講課、輔導直至十點,甚至更晚。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附近的街道,完全被來回接送孩子上課的大巴和熙熙攘攘的學生占領(lǐng)。就連開車送四位哈佛學霸前來的韓國司機都小心翼翼,“這是屬于教育的天堂,所有的大人都對這里滿懷敬意”。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下了車,哈佛學子們隨機進行街訪,想知道韓國的孩子每天會學到多晚,無一例外,得到的都是“11點”、“12點”或“凌晨”這樣的答案。
因為韓國孩子們在從補習班回家后,還得做一兩個小時的作業(yè),就連小學生也未能“幸免”。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這在補習文化并不盛行、更強調(diào)“work hard,play hard”的美國,似乎有些難以想象。
在心疼韓國孩子之余,哈佛學霸們也想和學生們來一場“對決”,看看他們的刻苦努力究竟是“徒有其表”,還是實打?qū)嵉卦诖龠M學習。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代表哈佛“出戰(zhàn)”的,是擁有理工科背景的斯科特和另一位哈佛女生詹妮。他們要在十分鐘之內(nèi)解開韓國高二學生日常會遇到的數(shù)學題。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可惜的是,原本的自信在刁鉆習題的攻擊下,變成了雙雙落敗的結(jié)局??吹巾n國學生三下五除二就寫下流暢的解題思路,斯科特和詹妮有些不好意思,也不得不為韓國學生而鼓掌。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在對決中,哈佛高材生輸給了韓國高中生,這也許并不是最讓他們震驚的。他們最難以置信的,是在看到鷺粱津“學習密室”的時候。
鷺粱津位于首爾,這里最出名的除了水產(chǎn)市場,估計就是考試村里密密麻麻的“小格子”。它們專為備戰(zhàn)高考的學生而準備,一間狹窄的無窗房間里,只容得下一張書桌與一張床。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當正在哈佛上大三的布萊恩得知有韓國學生會連續(xù)三年,每天在此學習12個鐘頭時,滿臉都寫著不相信,“這是不是有點不太人性化?。俊?/p>
畢竟,在美國學生的心里,被關(guān)在一個小房間里終日埋頭學習,簡直近乎于一種折磨。
可在“考試至上”、競爭激烈的韓國,這卻也是無可奈何的現(xiàn)實。孩子們從小就被灌輸要好好學習的觀念,要考出好成績,要超過別人。
小學生知道,成績不好的話,連朋友都沒有。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中學生清楚,如果考不好,人生會無比悲慘。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大學生明白,為了應(yīng)對考試要成為“機器”,而只有那些最好的“機器”才有機會擁有好工作。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哈佛學霸們在感嘆韓國學生的勤奮努力與高水平學業(yè)的同時,也為他們感到惋惜——在如此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是否會失去童年的快樂與創(chuàng)造力,從而徹底丟失學習的本真呢?
印度:世界上最難的考試與改變命運
在啟程前往印度之前,四位哈佛學霸在閑聊中談及了一個從麻省理工同學那里聽來的笑話——
美國MIT(麻省理工)的一位教授問一名印度學生:“IIT(印度理工)不是很好嗎,為什么還要來MIT(麻省理工)呢?”
這名印度學生答道:“正是因為我沒考上IIT(印度理工),所以才來了這里……”
大家在哈哈大笑之后,也意識到了這樣一個不容忽視的現(xiàn)實——在印度,最好大學的入學競爭異常激烈,不分背景,不分種姓,幾乎每個印度孩子都把“考進IIT”當作自己的奮斗目標。
位于印度拉賈斯坦邦東部的科塔,是60萬中產(chǎn)家庭印度孩子的學習圣地。和韓國相似,這里的補習學校十分密集,可所有補習班的目標幾乎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JEE(印度聯(lián)合入學考試),以1.25%的概率,順利升入IIT。
在補習學校里,一個班擠滿了200多個學生,大家都在全神貫注地聽課,絲毫不敢松懈。
印度學生們的緊張似乎情有可原,畢竟JEE號稱“全球最難的考試”,題型永遠不會重復(fù),至少有50%的題還要學過大學的課程才會解答。
為此,隨便一個印度學生,都有著與韓國學子不相上下的勤奮勁兒。從早上六七點學到凌晨一兩點,也都是家常便飯,沒什么好奇怪的。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中產(chǎn)孩子聚集的科塔見證著他們的廢寢忘食、筆耕不輟,而在新德里的貧民窟,被冠以“達利特”(不可觸碰賤民)種姓的底層孩子,則在不足10平米的簡陋補習室里學習數(shù)學。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身份與家庭的差異讓哈佛學霸感到難過,但“達利特”孩子熊熊燃燒的學習熱情也讓他們吃驚。
在比較兩撥孩子的狀態(tài)后,哈佛學霸們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他們都想考上IIT,從此“翻身”。
在哈佛大三學生布萊恩看來,他們學習數(shù)學并不是為了應(yīng)用于生活,而是為了“開始”擁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在印度,種姓的高墻難以跨越,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分明,唯有一件事例外——考上IIT。
一張國家最好大學的畢業(yè)證,是擺脫貧窮和“低賤”的最佳途徑。為此,各個種姓的孩子們都在拼命學習,因為他們清楚,在號稱全球最難的考試——JEE面前,自己必須要非常努力,才有機會抓住向上攀升的最后一張門票。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在觀察過韓國和印度孩子的學習模式后,四位哈佛學霸以“學習本身是幸福的嗎”為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在討論期間,哈佛大四女生詹妮的總結(jié)似乎獲得了較多的認同——對于某些東方國家而言,學習更多地體現(xiàn)為“獲得幸福的手段”,而非幸福本身。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法國與美國:在討論和交流中學習
就在韓國與印度的學生埋頭刷題之時,地球另一端的西方國家——法國與美國,孩子們卻從小就被培養(yǎng)著這樣一種能力——討論與交流。
對于這種學習方法,從小就成長在西方教育環(huán)境下的哈佛學子還是比較熟悉的。當看到巴黎公立小學的孩子們自動圍坐成一圈,準備開始哲學課的討論時,大家紛紛直呼“太親切了!”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有些不同的是,法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會在畢業(yè)會考中考哲學的國家,而他們學習哲學的方式,就是彼此之間進行意見的交換與爭論。
法國的小學生,從小就被引導著討論各種各樣的議題,討論的目的不是為了論證某種觀點的正確性,而是在思想的碰撞中收獲新的東西。
對于“什么是朋友”這個話題,法國小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隨著法國孩子步入中學,除了常規(guī)的課堂討論,他們還會為自己開辟新的學習方式,比如走進咖啡館,與社會人士共同探討哲學議題。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在哲學學科尤其發(fā)達、彌漫著濃濃思辨氣息的法國,討論交流式學習幾乎貫穿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亦形成了法國人獨特的思維個性。
而在同樣重視討論與交流的美國,這種學習模式已然超越了某一門特定的學科,日益成為融入美國精英學生精神氣質(zhì)的生活方式。
菲利普斯·??巳貙W院,是美國最負盛名的頂尖寄宿高中,扎克伯格也曾在這里求學。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而這所學校比扎克伯格還要出名的,即是代表著“討論交流式”自主學習的哈克尼斯圓桌。
任何科目的學習都需要在這張圓桌上完成,這意味著無論是數(shù)學物理,還是歷史哲學,一切知識的習得都要在討論、交流與合作中進行。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在這里,老師對自己的定位也很清晰——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討論的指引者,通過討論與交流,最終讓每位學生形成獨一無二的觀念。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早早適應(yīng)了類似學習方法的四位哈佛學霸,之前還不覺得討論與交流有什么稀奇。但在與東方學生進行比較后,則得出了這樣一個結(jié)論:
與西方注重合作的“討論交流式”學習相比,東方式學習更像是“孤立競爭的延續(xù)”。
這并不是說東方的學習模式不好,只是與強調(diào)多維碰撞的西式學習相比,“這太孤獨了”。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天才輩出的猶太族群,醞釀出“最好的學習”
越過山丘,跨過海洋,哈佛學霸的足跡遍布了各地。而在幾番探索之后,他們也漸漸嘗試著為自己心中“最好的學習”,下了一個定義。
在他們眼里,“最好的學習”屬于猶太族群。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從宏觀層面來看,猶太人素以“聰明”、“睿智”、“重視教育”而聞名。雖然僅有1600萬, 占比全球人口不到0.25%, 但卻獲得了23%的諾貝爾獎,足足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8倍!
在哈佛耶魯這類頂尖的常春藤盟校里,猶太師生的數(shù)量也格外引人注目,比如在哈佛,僅是猶太學生就占到了學生總數(shù)的將近1/3。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從微觀層面來看,且不論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馬克思這些閃耀的天才都出自這個族群,攝制組成員莉蓮,作為一個從來沒上過貴族私校的普通學生,卻能在猶太養(yǎng)父的養(yǎng)育下一路升入哈佛,也足以說明猶太教育的優(yōu)越性。
生于韓國、后被猶太人領(lǐng)養(yǎng)的莉蓮,從小接受猶太教育的熏陶而長大。在她的記憶里,學習不是無止盡的輔導班,也不是為了贏得競爭、考上名校的挑燈夜戰(zhàn),而是日常生活中一抹本身就帶有樂趣的色彩,“學習,無處不在”。
從小到大,養(yǎng)父會帶著她讀書、寫字、學習世界上各種各樣新鮮的事物。他鼓勵莉蓮提問,并在兩人的交流與討論中,探知知識的本質(zhì)。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這種鼓勵下一代提出質(zhì)疑、自我表達并用討論的方式展開學習的模式,在猶太族群中很常見。任意一所猶太學校,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提問與討論,隨時隨地都在發(fā)生。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而在猶太人的主要聚居地、以色列“圣城”耶路撒冷,猶太人特有的圖書館——“葉史瓦”則見證著人們之間激烈的“爭論”。就某個問題,兩人或幾人互相提問,表達各自觀點,在磨合與切磋的過程中,對議題的認知也日益完善。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數(shù)千年來,伴隨著猶太族群慘遭迫害歷史的,卻是對知識孜孜不倦的追尋與對學習的熱忱。
猶太人知道,生命可能會被殺害,財產(chǎn)可能會被掠奪,但只有教育永不磨滅。他們期望用啟發(fā)性的方式,在孩子眼中看到對世界的好奇與對知識的熱愛,正如愛爾蘭詩人葉芝所說:“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p>
學習,就是猶太人在人世間自處的方式,好的方法亦會代代相傳,影響深遠。這也是為什么當今各國常見借鑒猶太教育的元素,而天才輩出的猶太族群,也能夠撼動人類進步。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看到那些我們擁有與缺失的,
能給中國教育帶來怎樣的反思?
當一個中國人,跟隨哈佛學霸們的腳步,走完探尋學習的旅程,應(yīng)該能感受到許多我們所熟悉的東西,當然,也會看到許多不同之處。
韓國學生的勤奮刻苦,中國學生也有。一天學習12個小時,是許多高三學生的“標配”。在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下,誰也不敢掉以輕心。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在同樣令哈佛學生震驚的學習熱情之下,是莘莘學子如同印度學生那般“改變命運”的渴望。因為在中國,考上好大學,也意味著“翻身”。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而在中國,有一點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那就是在一個廣闊“共同體”的概念下,對父母恩情的重視以及對建設(shè)國家的參與感。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始于小學,貫穿于中學,存續(xù)于大學,幾乎成了各個年齡段的學生一定會提到的答案。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類似這樣的學習動機,還是挺讓哈佛學生耳目一新的。原來,中國學生的學習不僅為了個人的成長與滿足,更多地則是為了他人的命運。
哈佛學生們驚嘆于這種奉獻精神與使命感,也突然理解了為何這些年來中國經(jīng)濟會飛速發(fā)展,一度成長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jīng)濟體。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在哈佛學生的鏡頭下,這或許是中國學生的長處所在。但我們也能夠清晰地看到,提問、討論、交流、合作這些西式學習中常見的優(yōu)點,在中國是明顯缺失的,取而代之的,則是東亞學生傳統(tǒng)的“刻苦”、“競爭”與“功利性動機”。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關(guān)于中國教育的遺憾與不足,早就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有關(guān)中西對比的爭辯也有很多。
只是這群探訪各國學習方式特色的哈佛學霸,再次以一種新鮮有趣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何為最好的學習”,這足以給予中國教育以啟迪。
也許,“最好的學習”也不會僅僅停留在某個國家、某個族裔、某種模式,而是在彼此的融合、碰撞與交流中,迸發(fā)出更加燦爛的明天。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學習的人》
*版權(quán)歸精英說所有,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fā)布海內(nèi)外前沿資訊,這里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xiàn)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guān)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早擇校,早規(guī)劃
2月22日(周六)上午8:30-12:00
幫你擇校第六屆國際學校教育展
站在高點看清各所學校的優(yōu)劣
在最短的時間完成最快速有效的規(guī)劃
3小時便可以了解深圳30+所國際學校
與學校招生官面對面,多維度比較各大學校
更有資深擇校專家一對一升學規(guī)劃
幫助您挑選出一所真正適合孩子的國際學校
如果您有擇校方面的疑惑可以關(guān)注“幫你擇校”(ID:zexiao100)微信,我們幫你解疑答惑,幫助您科學的選擇適合的國際學校哦~
戳鏈接報名國際學校教育展活動:http://www.bangnizexiao.com/zt/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