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上學,職校招生與學歷提升信息網(wǎng)。

分站導航

熱點關注

好上學在線報名

在線咨詢

8:00-22:00

當前位置:

好上學

>

職校資訊

>

留學專業(yè)

萬科梅沙書院思說 | 美術館管理員教我回答了世紀難題

來源:好上學 ??時間:2024-03-27

"梅沙思說"欄目將定期發(fā)布在梅沙任教的教師專欄,他們將從不同的角度與大家分享對學術、教育乃至人生的感悟與觀察。他們既是教育的參與者,也是理想的同行者,以獨立、開放、前瞻的姿態(tài),為梅沙注入多樣的思考與想象。


首期發(fā)布的是萬科梅沙書院藝術總監(jiān)、藝術科組長石忞旻老師的專欄,以“炸裂的老太陽”自稱的她經(jīng)常游走于全球不同的美術館,從中獲得別樣的靈感。但教會她“世紀難題”答案的,不是那些傳世經(jīng)典,而是來自美術館管理員的日常觀察。

天賦對于一個人而言,到底是一種未知的厚禮還是可培養(yǎng)的視角?每個選擇與決定,又將是一次怎樣的博弈?石忞旻老師的經(jīng)驗可能會給與你一些啟發(fā),而那些坐在美術館中的管理員或許也能告訴你不一樣的答案。

美術館管理員教我回答了世紀難題

馬上就要圣誕節(jié)了。翻看去年圣誕我去俄羅斯拍的照片,還是冬宮的那些管理員姐姐最讓我心動。她們堅定從容,似乎天生就在那里。

逛美術館,我最愛干的一件事就是跟管理員聊天,他們對這些朝夕相處日夜看護的作品往往有著獨到而令人驚喜的看法。也是她們教會了我如何回答一個世紀難題:

“我的孩子到底有沒有天賦?”

做老師以來,這是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但據(jù)我了解貌似其他學科的老師都極少碰到這個問題。為什么學藝術或是即將學藝術的學生尤其是家長特別愛問這個問題呢?我想原因無外乎兩個:

一、大家認為搞藝術是特別需要天賦的。

二、搞藝術的本來就約等于窮鬼,如果沒有天賦而去學藝術的話,本來就艱難的人生會更加艱難。

△我在美國學藝術的時候因為剪不起頭而蓄了三年長發(fā)

但我想大家應該都承認,其實學什么都需要天賦,愛因斯坦和畢加索并沒有哪一個是只靠努力的。而沒有天賦學任何東西都會比有天賦的累,但這并不表示有天賦的人生就會過得容易。

這聽上去非常喪。仿佛一種宿命論的變體。

那么天賦到底是什么呢?天賦能培養(yǎng)嗎?

從字面上看,天賦就是一個人從娘胎里帶來的厲害寶貝,必須在很小的年紀就表現(xiàn)出來。

因此,

只有四歲作曲的莫扎特,

五歲稱象的曹沖,

六歲辨弦音的蔡文姬,

七歲砸缸的司馬光才算是有天賦。

十八歲才中進士,后來成為唐朝開國宰相的房玄齡都只能算大器晚成了。

那么,

三十歲才寫第一部交響曲的貝多芬,

四十三歲才蓋出自己第一座建筑的扎哈 · 哈迪德,

五十幾歲才進京賣畫兒的齊白石,

七十幾歲才寫出《西游記》的吳承恩,

有天賦嗎?

你可能會說他們當然是有的,只是天賦爆發(fā)出來的比較晚罷了。這樣看來天賦似乎是可以積累,并且通過某種催化劑來引爆的。

到底怎么判斷自己/孩子有沒有某方面的天賦呢?

在我看來只需要看TA具不具備觀察和聯(lián)想的能力。

我們每個人光著屁股生出來,從第一次睜開眼就在觀察這個世界,那時候任何東西都是新鮮的。而我們長大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對周圍事物越來越習以為常的過程。

我們通過攝取信息來形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長到一定年紀,大家看到的世界都差不多,所以大家對世界的認知也差不多。這個時候,天賦其實就體現(xiàn)在你能否將觀察輸入的信息聯(lián)系在一起。

一個蘋果,

牛頓看到了,就想為什么全世界的蘋果熟了都往下掉不往上飛,而且砸在頭上就是比葡萄疼?

塞尚看到了,就想這么普通的水果,卻日常的出現(xiàn)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那么里面是不是蘊藏著一種永恒之美?

喬布斯看到了,就咬了一口,想這水果形狀簡單好記,剛好拿來做公司Logo,反正也想不到別的。(真的跟圖靈沒關系)

李玉看到了,就把它切開了,覺得怎么那么像我們每個人出生的人體器官,干脆用它來拍個能獲獎的禁片兒吧。(順便說一下我認為劉蘋果是范冰冰演過的最好的角色)

你的天賦,其實就是你的敏感神經(jīng),一個景象/信息攝入到你的大腦里,你的神經(jīng)能夠快速的將它聯(lián)系到什么,什么就是你的天賦。

天邊出現(xiàn)一朵火燒云。

小A聯(lián)想到光學原理,去做科學家

小B看到層層的色彩形狀,去做畫家

小C用最美的語言描述它,去做詩人

小D想到了一塊流光溢彩的紅燒肉,去做美食家

小E琢磨著怎么能把這么美的景色變成商品賣出去,就去做生意

他們都是有天賦的。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并意識不到這就是自己的天賦。

都說藝術家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其實任何一個學科里面學有所成的人都有著獨特的觀察視角。

以上這些,都是冬宮的這些管理員姐姐啟發(fā)我想到的。她們不是藝術史學家,也不是藝術評論家,之所以能夠擁有對于作品的獨特見解,就是因為有著不同常人的跟作品長時間的相處的機會。

這就是觀察的力量。

因此在課堂,我通常會讓學生做這樣的練習。

長時間看。比如花半個小時觀察和感受自己的身體,斑紋,指甲,呼吸,疤痕…

以不同的角度看。比如嘗試用新生兒的眼光看世界,或者想象自己是個外星人…

從細節(jié)看。比如觀察一片天空,把一個小時之內(nèi)微小的顏色變化記錄下來…

這些都是關于“觀察”的練習。而至于這些觀察到的信息攝入腦中之后如何產(chǎn)生聯(lián)想以及發(fā)散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作品,這就需要大量的閱讀、行走、練習和個人經(jīng)歷的積累。

走到這一步,老師就只是輔助作用了,會啟發(fā),引導,建議,但所有的選擇和決定,都需要你自己來做啊。

我一直固執(zhí)的認為人一生的使命就是尋找自我的歸屬,而你無論左沖右撞繞了多少圈走了多少彎路,最終都會回到你生來要做的這件事上。它是你的天賦,也是你的使命。

人生的每一秒

我都覺得孤獨

這種感覺只有當我沉浸在創(chuàng)作中

或是緊緊的抱著我的狗的時候

會暫時離開我一會兒

所以我想

這件事我都會一直做下去

如果你也覺得同樣孤獨

找到你的天賦

然后

堅持


找國際學校就問小幫妹,專業(yè)又考譜!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間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c)2025 m.hslydf.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聯(lián)系我們 | 浙ICP備202301878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