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學之旅Day2:“重走絲綢之路” 體驗玉門關、陽關之壯美戈壁
來源:好上學 ??時間:2024-03-29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對于這兩句古詩,大家是再熟悉不過了,詩中所描寫的關于大漠邊疆的荒涼壯美以及依依惜別的情懷,讓不少后人對玉門關、陽關一直念念不忘。今天,道爾頓新華公學敦煌研學之旅的第二天路線就是重走這條絲綢之路,體驗玉門關和陽關的壯闊之美。
循古人足跡 學玉門關歷史文化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位于敦煌市區(qū)西北90多公里。相傳西漢時西域和田等地所產(chǎn)的美玉、瑪瑙、珠寶等,經(jīng)此關口輸入中原,玉門關因此得名,是目前已知的河西地區(qū)所有的古城堡中最古老的一座關城。
踏著古人曾經(jīng)走過的足跡,沿著玉門關遺址走一圈,俯瞰那2100年前遺留至今、延綿遠方的漢長城,同學們心中油然而生一種壯闊豪邁的感覺。
雖然近看漢長城不過是一堵長長的“土墻”,然而這堵用蘆葦、泥巴、紅柳、芨芨草、石頭沙子一起筑成的土墻,在2100多年前卻是漢朝抵御外敵,鞏固勢力非常實用的軍事建筑,通過長城延緩外敵進攻節(jié)奏,搶占水資源,保護領域內老百姓,起到非常重要的保護作用。
河倉城,一堆由黃土夯成的殘垣斷墻,很難想象它曾是2100多年前非常重要的軍事設施。站在城下,對于它的功能布局,同學們產(chǎn)生了諸多遐想,似乎像是糧倉的名字,但是眼前呈現(xiàn)的這些遺址卻很難把它跟糧倉聯(lián)想起來,還有城墻上的好多空洞又是怎么回事?面對同學們的疑問,導游給出了詳盡的解答:這是一個重要的軍事倉庫,在當時常駐有3000~5000人的部隊,被隔開的右半部分就是糧倉,用來儲存駐守部隊的軍糧、草料等物資,而左邊的部分則是駐軍休息、辦公等場所;城墻上的洞,則是當時駐軍部隊為了與墻外疏勒河上前來運送物資的船方便聯(lián)系、固定船只使用的;城墻旁邊獨立的一個高高的平臺,是瞭望臺,再遠處還有一處烽燧,用來點燃狼煙,而我們所知的狼煙其實也并不是真的用狼糞點燃的煙,實際上是用蘆葦點燃的,依照敵情、對方人數(shù)多少,而選擇點燃成捆的蘆葦或者是在蘆葦上鋪沙子碎石以制造更多的煙。
通過現(xiàn)場體驗、觀察學習,同學們也對玉門關的歷史以及當年它在絲綢之路上起到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而這些生動鮮活的知識,若非現(xiàn)場觀摩學習,很難如此深刻的領悟。
領通關文牒 體驗當年入關情景
告別玉門關,同學們走進了陽關博物館,在這里,講解員為大家詳細介紹了關于陽關的詳細歷史文化。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也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jīng)的關隘,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絲綢之路開辟時,商隊從長安出發(fā),到敦煌進行補給后,再從兩個關口出發(fā),陽關就是其中一個。經(jīng)過陽關后,商隊穿過沙漠,到達鄯善(今新疆若羌),再到于闐,接著經(jīng)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到達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后,和從玉門關出發(fā)的商隊會合,再到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地區(qū)。
除了博物館里豐富的館藏文物、悠久歷史文化,同學們還學到了許多有趣的知識,比如陽關周圍烽燧是如何合理設置的,古代士兵如何向長官行禮,馬車上的車鑾鈴原來是等級的象征類似于今天的車標品牌,在馬車上并不是坐著而是跪坐的,因為那是一種高貴的姿態(tài)……
在陽關,除了學到各種鮮活有趣的知識,還有各種精彩的體驗項目,比如入關儀式、鉆木取火、射箭、拓片、觀大漠落日等等難忘的項目。像親身體驗的入關儀式,就讓同學們大呼過癮。在拜見都尉大人之后,同學們領取到獨特的通關文牒,然后拿著這通關文牒還得經(jīng)過關口長官的盤查,順利的話,則能獲得“陽關驗牒”蓋章順利通關,如若回答有誤或答非所問、言辭混亂,則會被視為“疑犯”遭到扣押,戴上枷鎖,不予放行。
鉆木取火體驗讓同學們印象最為深刻。三人一組,一人負責壓穩(wěn)木棒,兩人負責鉆木,通過繩子使勁轉動木棒,通過摩擦生熱,點燃棉花和草絨。這是一項極考驗團隊合作的項目,如果方法不當,往往轉動數(shù)百下,花費一個多小時也不能成功,筋疲力盡仍不得“火”的感覺確實讓人很火,不過也有不少同學最終取火成功,在這一刻似乎才真正明白火的來之不易以及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臨近黃昏,同學們徒步戈壁,爬上陽關漢代烽燧旁的山坡,一起欣賞大漠落日的壯觀和凄美。西風漫卷下,卷起陣陣風塵,伴著古老的烽燧和逐漸西沉的落日,留給同學們的還有那屹立的身姿以及斜長的身影。
看過大漠落日,明天同學們將早起觀賞鳴沙山月牙泉最美日出,參觀西千佛洞,領略石窟內艷麗奪目的壁畫、妙趣橫生的故事、神態(tài)逼真的佛像的魅力,此外,同學們還將跟隨專業(yè)美術老師在黨河流域進行美術采風……我們期待同學們在每一天的研學過程中,都有更多更獨特的收獲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