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教育是國際化教育?
來源:好上學 ??時間:2024-03-31
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全社會陷入一場空前的“中產焦慮”之中,中小學生家長的焦慮更是成倍放大,為突破階層固化,很多家長選擇讓孩子接受國際化教育,于是國際學校成為很多中國家長的不二選擇。
“國際教育”的內涵
國際教育就是指超越國家之上的全球范圍內的教育或可以稱為世界教育。出國留學和就讀國際學校是國際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表現形式。
家長對國際教育存在一定誤解。不少人覺得,“國際教育”就是引進原汁原味的國外課程,加上洋校長和外教。然而真正的國際教育是要關注“人”的生長與發(fā)展。在雙語或多語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根扎母語文化的自信自尊但不自大的寬廣胸懷和一種同理心,包容力和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勝任力。
在知識經濟日益顯現的時代,國家綜合實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數量多、素質高、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富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誰就能把握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主動權,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教育國際化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這種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
正是因為國際教育存在以上魔力,所以家長紛紛將孩子送進國際學校,他們認為真正好的國際學校一定要全盤引進“原汁原味”的西方課程,不是IB,就是A-Level,然后一定要有洋校長,最好所有任課老師都是外教,學期時間及節(jié)假日安排,課堂規(guī)范,教學教研管理,全是英美學校一套,這樣“洋、高、尚”,才有“國際范兒”。
其實這些“國際元素”,其實只是國際化教育外在表象,無論采用何種課程,國際教育都要關注孩子的核心素養(yǎng)及人格力量的發(fā)展,讓孩子有適應各種不同語境,文化,社會的能力,有一種寬容,包容的跨文化的交流溝通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在不同傳統(tǒng)和文化的生存環(huán)境中,有自己堅實但又多元開放,豐厚的“自我身份認同”,能融合整合不同的文化,思想和社會資源,在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大舞臺上,游刃有余,得心應手。
下面我們看看國際教育的在國際學校中的具體表現:
學會質疑
國際學校的老師不會一味的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啟發(fā)鼓勵學生自己去思考學習,如果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沒有去思考,沒有去辨別,就很難適應國際課程的學習。
抗壓能力
在很多家長眼里國際教育就是輕松教育,真正經歷過國際學校教育的孩子才會知道,國際高中階段最后兩年學生一樣忙到半死,而且是從體育到課外活動再到申請大學寫essay,絕對沒有你想象的輕松。因此也很好的鍛煉了孩子的抗壓能力。
自主學習
國內教育體系的“填鴨式教育”常常讓學生處于一個非常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往往都是“老師說什么,我就做什么”。長期處于這種被動式的學習狀態(tài)中的學生,學習效果并不一定是理想的。而國際學校擁有相對較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這便要求學生擁有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
積極提問
國際高中的課堂相較于普通高中來說是較為開放的,學生們可以自由與老師交流,采取小組討論形式的作業(yè)也有很多,這也是海外大學普遍采用的授課模式。能開口說出自己的想法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重要環(huán)節(jié),而且提前接受這樣的課堂環(huán)境對于將來海外求學也是十分有利的。
愛國精神
作為一個中國人,中國文化是一個中國人骨子里的基因,是中華民族的根。對于中國文化的了解,最終將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認同以及個人的歸屬感的建立。國際學校雖然淡化了一些中國的本土課程,但是在“愛國”方面的教育卻不少,一些學校在開設課程上也體現“中西融合”。因此,國際學校的中國學生不是完全西化。
如有問題,可以聯系我們,或關注微信,幫你擇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