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不過就這四個字
來源:好上學 ??時間:2024-04-05
最好的教育,不過就這四個字
最好的教育,不過就這四個字
前幾天,和朋友聊天,她提到兒子最近發(fā)生的一個小故事。
孩子說:媽媽,我不想上學。(我想這也是很多媽媽都遇到過的情況。)
朋友特別耐心地給孩子講了一個故事,她說:之前有一個小孩子不想上學,他媽媽說,你可以不上學,但是你最起碼要能養(yǎng)活自己啊,小孩說我撿垃圾都能養(yǎng)活自己。于是媽媽給孩子請了一天假去撿垃圾,結(jié)果不到半天,孩子就要上學了。
故事講完了,可是她的孩子聽了之后,不是說媽媽我要去上學,而是對媽媽說:我可不是想撿垃圾,我就想在家玩平板。
媽媽又說:你在家玩平板,這個媽媽不敢讓你嘗試,等你過足癮,眼睛都看不見了,再想上學學校都不收你。
兒子反應可快了,說:那就得去盲人學校了。
說到這,我們倆都笑了。一個不到7歲的孩子的思維真是清晰有理、應對自如,弄得我們都沒說話,完全沒get到我們想傳達的故事的中心思想——好好上學。
這讓我想起麥兜媽媽給麥兜講的睡前故事。
麥兜媽媽說:
從前有個小朋友撒謊,有一天他死了。
從前有個小朋友很用功地念書,長大之后發(fā)財了。
從前有個小朋友很不孝,有一天他扭傷了腳。
麥兜說:媽媽,我想睡了……
看起來很搞笑的片段,但是值得我們思考。
我們那些通過說故事講道理的小心思,一眼就被孩子識破,孩子很聰明,但是他們知道并不等于接受。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換句話說,當你讓孩子覺得你在教育他的時候,你的教育往往難以奏效,為什么呢?
因為孩子也有他的自主性,即使只有1、2歲,他也不喜歡被說教、被控制,這就像北風與太陽的故事:北風與太陽兩方為誰的能量大而相互爭論不休,他們決定,誰能使得行人脫下衣服,誰就勝利了。北風一開始就猛烈地刮,路上的行人緊緊裹住自己的衣服,風見此,刮得更猛,行人冷得發(fā)抖,便添加更多衣服。風刮疲倦了,便讓位給太陽。太陽最初把溫和的陽光灑向行人,行人脫掉了添加的衣服,太陽接著把強烈陽光射向大地,行人們開始汗流浹背,漸漸地忍受不了,脫光了衣服,跳到了旁邊的河里去洗澡。
如果我們把教育變?yōu)楣噍?、說教甚至命令,那么教育效果往往不好。
我們說要把教育的意圖隱藏起來,但并不等于沒有教育意圖,不教育孩子了。盧梭說,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策略就是:講道理、發(fā)脾氣、刻意打動。那么當我們覺得孩子的行為不恰當,尤其是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要怎么辦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時候,我們?nèi)A聽孩子,因為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情緒的過激反應。有的父母可能會問,傾聽完了呢?很多時候,我們沒有重視傾聽,我們總把傾聽作為手段,但有時候傾聽不是手段,傾聽就是方法,或者說傾聽至少是方法的一部分。
知名認識神經(jīng)科學家洪蘭教授說“情緒,是改變大腦最快的工具”,很多時候我們總用大腦的理性和孩子對話,比如孩子不想上學,我們就說:上學是你的任務,遲到了老師會批評你,你不上學以后無法生存……但是這個時候,理性的聲音無法進入孩子處在情緒中大腦,他就會爭辯、發(fā)脾氣、甚至直接屏蔽不聽。
孩子不想上學行為的背后,有千萬種原因,也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我們都看到了嗎?
有一個小女孩上學不出門,非要讓爸爸給梳兩個小辮。爸爸看時間也緊,想趕緊梳一個小辮就好了,可是女兒不干。要是以往爸爸想催著、拉著,孩子也就去上學了,但是這次他想傾聽孩子。
孩子說:別的小伙伴都梳兩個小辮,我也要!
關注孩子行為背后的心聲,發(fā)現(xiàn)原來這是孩子想融入集體,需要歸屬感的表現(xiàn),于是爸爸給她梳兩個小辮,孩子順利地去上學了。
當我們學會傾聽,會發(fā)現(xiàn)還有很多心聲被我們忽視了,比如孩子不想上學,是因為媽媽說幼兒園不能哭,但是她忍不住哭;比如因為學習受挫,被老師批評了;比如因為沒有睡夠,情緒不好……所以,當你只關注孩子的行為,不關注行為背后情緒的時候,教育效果往往不好。
我們總說教育不能功利,教育不能著急,好的教育是無痕的,但是如何做到呢?
有一次去幼兒園參加活動,老師給小朋友拿來球,讓孩子們用來踢球,踢10下停下來,看誰踢得快。小朋友開始很興奮,但是試了幾下,發(fā)現(xiàn)腳比手難用多了,有的開始用手拍球,有的看到別人的球滾過來就玩,有的找不到自己的球。這個過程中,老師一邊在旁邊喊:不要用手,要用腳,一邊說:小朋友A完成了,看看誰還沒有完成?看看誰做得最好?場面一度很混亂。
游戲過程中,我們總會看到有的孩子因為完不成著急,也有的孩子因為看到別人犯規(guī)告訴老師,還有的會因為別人用了自己的球發(fā)生小矛盾。這個時候無論是老師或者家長特別容易教育孩子:你不要太在乎輸贏。可是又是誰告訴孩子:你要爭第一,做到了我就給你買XX;你看看別人家的誰誰誰那么好;你這次是有進步,但是XX還是錯了,如果沒錯就更好了……我們現(xiàn)在說的和我們平時做的卻是相反的。
如果換做我們成年人玩游戲呢?有一位幼兒園老師參加我們的團體活動,大家玩夾乒乓球接力的游戲,當時她看到對手站在起跑線前面,她很生氣覺得對方犯規(guī)。最后分享的時候,她說:老師,以前我看到班級中有孩子指責別人犯規(guī),為輸贏大哭的時候,我總說,寶貝,這就是一個游戲而已,今天我才知道即使是游戲,我們大人也在乎公平和輸贏,孩子怎會不在乎呢?
所以,當你教育孩子的言與行不一致的時候,教育效果往往不好,當你的行為和你的言語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孩子往往相信并模仿你做的,而不是你說的。真正的教育的無痕,在于你的真實一致、在于你的理解、在于你的行動。
我們說麥兜媽媽講故事等于講道理,太有痕跡,孩子都要睡覺了根本沒聽,其實麥太太對麥兜的影響一點也不小,但是都在她的行動之中,比如麥兜看到了媽媽的節(jié)省,他也隨著一起去菜市場買菜砍價;媽媽為了生計想各種辦法,他遇到問題也不逃避;媽媽生活態(tài)度樂觀,他也總對生活充滿希望,所以說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則,一點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