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上學,職校招生與學歷提升信息網(wǎng)。

分站導航

熱點關注

好上學在線報名

在線咨詢

8:00-22:00

當前位置:

好上學

>

職校資訊

>

招生信息

上海震旦大學事件(上海震旦大學是好學校嗎)

來源:好上學 ??時間:2022-07-01

楊磊 王啟元

2021年12月4日,由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中心主辦的“民國震旦大學舊藏圖籍研究工作坊”舉行,主要議題圍繞震旦大學舊藏出版物尤其西文刊物《Relations de Chine(中國通訊)》展開,工作坊舉辦地位于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1903年春初創(chuàng)時期的震旦學院就坐落于不遠處的老天文臺舊址內。

工作坊海報

工作坊由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王啟元副研究員召集,十五位學者嘉賓通過線上報告、實地走訪、主題講演和圓桌交流的形式,對民國震旦文獻及近代中西交流等話題展開深入的討論。

與會學者合影

工作坊由王啟元作致辭,第一部分為主旨報告,連線身在北京大學文研院訪學的復旦大學宗教學系主任、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天綱教授,報告題目為《從震旦到復旦》,題目典出馬相伯《一日一談》中的篇目:“從震旦到復旦”,主旨報告重新審視了震旦創(chuàng)校史,以及復旦和震旦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點出馬相伯和耶穌會對于選擇教授法文還是英文的爭論只是研究西學的方法問題,而絕非中西之間的民族主義。兩校在院系、校友、中西匯通理念,以及創(chuàng)辦人馬相伯之間的延續(xù)上遠遠超越了彼此之間的斷裂。時至今日,震旦校史及文獻已經(jīng)成為了復旦大學的一筆積極遺產。

李天綱教授在在線作主旨發(fā)言

與談人復旦大學宗教學系法籍學者魏明德(Beno?t Vermander)教授,則以中西辦學理念為基點,對于李天綱教授的主旨報告做了回應,分析了馬相伯理想中的震旦與西方幾百年來的教育模式之間所存在的差異,毀家興學以圓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的夙愿,與不遺余力地建設一所國際化的大學之間的不同抱負。

魏明德教授

主旨報告過后為參訪環(huán)節(jié),徐家匯藏書樓底層大廳精心布置的展臺上,精選了與工作坊主題相契合的震旦大學舊藏和《中國通訊》期刊展陳。百余年前的《中國通訊》稿件正是從這座小樓(當時耶穌會總院)被寄去了遠隔重洋的歐洲,今天回到這里重溫舊事,不覺時空亦然交匯在了一起。藏書樓展陳之外,與會學者共同前往徐家匯天主堂參觀,領略教堂中的陳設,徐光啟利瑪竇畫像、馬相伯親筆對聯(lián)、土山灣孤兒院的木雕、吳經(jīng)熊博士翻譯的文言圣詠,以及富有中國特色的堂彩。

徐家匯藏書樓中震旦舊藏選展

復旦大學圖書館藏震旦大學舊藏《中國通訊》書影一

復旦大學圖書館藏震旦大學舊藏《中國通訊》書影二

下午的工作坊報告分為兩場,第一場由王啟元主持,圍繞著西文雜志《中國通訊》的收藏和研究展開?!吨袊ㄓ崱罚≧elations de Chine)是現(xiàn)存唯一的徐家匯新耶穌會士對外出版的法文期刊,其前身為1872年“江南科學計劃”的成果——《江南通訊》(Relations de Kiang-Nan)?!吨袊ㄓ崱酚?903年在巴黎重刊,設為季刊。其與徐家匯的各出版機構有著密切聯(lián)系,其中所載內容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近年來,隨著原震旦大學藏書的整理工作陸續(xù)開展,尤其在復旦大學藏書中發(fā)現(xiàn)了《中國通訊》的大量卷期館藏,需要學術界更多的介入研究整理這批珍貴文獻。第一位發(fā)言人徐匯區(qū)非遺辦張曉依以自己的學位論文為藍本作了報告,題目為“《中國通訊》的出版與傳播”,通過對《中國通訊》期刊概況、出版目的、館藏情況、欄目設置,編撰隊伍、出版發(fā)行、???、讀者群和價值幾個方面,對于《中國通訊》進行了全方位的細致介紹,希望能夠讓這本鮮為人知的期刊,從圖書館的書架進入學者和公眾的視野之中。各位與會的學者嘉賓因此更加深入的了解到這份期刊的學術價值,增加了研究資料的來源,為今后《中國通訊》的整理出版計劃打好基礎。第二位報告人思原編譯館楊磊編輯的題目為“《中國通訊》中的影相資料”,以圖像作為出發(fā)點,將其劃分為人物、事件和建筑三大主題,呈現(xiàn)出這份期刊的可視性一面;在影像資料的應用中,以徐家匯天主堂主祭臺為對象,闡述了《中國通訊》的實用性,將對這份期刊的研究擴展到了一個新領域之中。利徐學社陳嘉仁博士結合兩位學者的講演做出點評,提出了一個以人為本的研究思考,如何從《中國通訊》的豐富史料中將教會史回歸人進入世界的視角,如何彌補教會與社會之間的割裂。

第二場報告的主持人為上海師范大學紀建勛教授,兩位報告人都聚焦于中西交流中的出版與傳播領域。第一位上海海事大學莫為老師的主題是“近代徐家匯’適應性’教材出版策略研究”。她從機構命名的變化、學制的調整,以及書籍的不同分類三個方面對應提出了地方化、本土化和廣度化三個角度,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土山灣印書館出版的教材情況。在此基點上折射出耶穌會在適應中國社會和文化過程中所進行的持之以恒的轉變。第二位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李強博士報告的題目為“近代江南華籍耶穌會士的學術活動及跨文化影響”,著重提到其中所涉《中國通訊》期刊的部分。講演把中西交流史作為出發(fā)點,著力于近代的宗教本地化進程的考察,以期回應歷史的實踐和現(xiàn)時的訴求。勾勒出西方傳教士和中國教友的媒介、中西文化的媒介、中國社會和天主教會的媒介這三個主題,為大家描繪了一幅近代江南地區(qū)國籍耶穌會士的動人面貌。上海師范大學王宏超教授對于兩場講演進行了總結,提出以跨文化的視野來閱讀《中國通訊》的新角度,同時期望能夠更多地利用西方傳教士們所留下的寶貴資源,使之成為廣大中外學者研究歷史的一個新方向。延續(xù)王宏超的總結,魏明德教授進一步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即近代耶穌會對于上海史、江南史的推動作用。

圓桌會議圍繞如何挖掘各個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史料為出發(fā)點,各位學者嘉賓從自身的領域提出了研究方向和資料利用的設想。震旦與復旦創(chuàng)始人馬相伯先生玄孫、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天主教愛國會主任馬天若先生對震旦文獻的收藏與整理表達了關切,希望這些震旦藏書能得到學者更多的研究與利用。同時他也提出教區(qū)應當加強與學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利用歷史資料和研究成果提高自我管理的水平,提升軟實力。

馬天若先生

佘山修院圖書館同樣收藏有相當震旦及其他民國教會學校珍貴藏書,佘山修院劉強司鐸提出如何更好的利用佘山修院圖書館的資源,以服務教會和社會。上海市氣象局鄔銳博士和上海交通大學任軼教授分別著力于耶穌會士對于科學、江南地區(qū)方言和醫(yī)學領域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期望。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徐錦華向大家介紹了徐家匯藏書樓的書籍來源,再一次歡迎各位多多利用這里的館藏資源,使這座中西文化交流的資料寶庫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最后,與會學者一直希望以學術力量為推手,保護與整理更多的震旦及中西文化交流相關文獻,為學術界開辟更加豐富的新課題。

責任編輯:彭珊珊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間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c)2025 m.hslydf.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聯(lián)系我們 | 浙ICP備2023018783號